运用市场机制 加快化肥结构调整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的关于保障化肥生产供应等措施,对在金融危机中雪上加霜并一直渴望“政策松绑”的化肥行业,是一个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举措。

  在国务院此次出台的保障化肥生产供应的六项措施中,最为业内关注的是“加快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肥价格形成机制。适时将所有化肥出厂价格及除钾肥以外的一般贸易进口化肥港口的交货价格,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取消对化肥生产流通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继续对市场集中度较高的进口钾肥实行适度价格监管。”这意味着,除钾肥之外的化肥价格将完全由市场主导,“限价令牌”从政府手中还于市场。同时,“国六条”还明确,完善农资综合直补调整机制,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不因农资价格上涨而下降。无疑,这是用市场化的手段推进我国支农产品价格改革、促进相关利益群体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进步。

  为保障13亿人口大国粮食安全以及推进“三农”建设,长期以来,国内化肥一直实行政府指导价格。但作为市场经济一分子的化肥企业来说,虽然国家给予了原材料、电力、运输、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却始终有一种掣肘而无奈的感受。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以来,煤电油运价格高企,加之国家实施特别出口关税政策,使得化肥企业陷入涨价涨不得、出口出不得的两难境地。从今年三季度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市场需求锐减,一度攀高的化肥价格一路狂跌,企业纷纷减产、停产甚至倒闭,行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告急状态。

  毋庸置疑,价格形成机制是我国化肥行业上演近年“冰火两重天”的关键成因,也是行业谋求健康、持续发展的核心要害。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各个行业相互形成市场供需关系,如果没有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化肥行业无论如何难于以“半市场化”的状态独善其身。

  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必定带来市场的优胜劣汰。我们应该充分正视,化肥行业经过近10年的快速扩张,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产能过剩,又期望以出口解决产能过剩;同时还存在比较严重的产品结构性矛盾。规模偏小、企业偏散、氮肥和磷肥产能有余而钾肥不足的产品结构失调、粗放型生产方式和低附加值产品较为普遍,大体是行业的现状速写。

  事实上,此次的“国六条”中的第一条就指明了行业最大的问题,即结构性问题。为此,“国六条”要求,化肥行业须积极调整结构,适当控制磷肥、氮肥产能,加强钾肥资源勘探开发建设,合理有序增加钾肥生产。

  可以预测,在行业积弊暴露无遗的今天,在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的推动下,必定加剧行业竞争程度和由此带来的行业洗牌。价格形成机制的背后是产品规模、品质和品牌的比拼。有着竞争叠加优势效应的化肥企业,无疑将是此次价格放开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国六条”暂时保留了对化肥生产用电、用气、铁路运输价格的优惠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这明显有对粮食和“三农”支持而惠及化肥行业的用意。一直以来,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化肥行业,很好地担当了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任,在化肥价格放开后,这种担当精神理当发扬光大。